5W传播模式名词解释

2021年4月21日传播名词评论2,480

5W传播模式名词解释

1948年,拉斯韦尔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就是著名的5W传播模式。

具体内容

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 effects)

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效果

其称谓来自模式中五个要素同样的首字母"W"。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这五个要素各有其自身的特点:

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

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诸如信件、电话等人际之间的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

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

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

意义

哈罗德·拉斯韦尔于1932年提出并经过16年修正、补充而成的5W传播模式,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拉斯韦尔的功绩在于他通过这个5W传播模式正确地指明了传播学研究战略的主攻方向,使传播学界的主力军在近半个世纪里,把主要精力用在考察、研究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上,取得了巨大成果,为整个传播科学的长足发展奠定了深厚、扎实的基础。

局限性

1 忽视了社会制度对传播的影响,过高的估计了传播的效果。

2 忽视了传播效果的因素,未能揭示传播双向互动性质。

3 忽视了传播动机(Why)对传播过程的影响。

4 它在不少传播学者的头脑中浇铸了一个僵化的思维定势:一提传播学研究些什么内容,就只在5个研究项目上打转转,难于跳出这个框框去想问题。于是,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就被置于考察的视野之外了。比如传播史的研究,传播战略、传播策略和传播方式方法的研究,传播法规研究,传播与环境的关系研究,特别是传播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这些都是影响、制约传播效果的大问题。

近期发展

互联网冲击下的拉斯维尔5W模式全面崩盘。在传播者的维度,多元主体的共存暗含的是网络空间成为碎片化自我的书写,在能指与所指的内爆中,主体在现实与想像边界模糊的同时,逐渐消失为拟像;而传播的内容更成为语词游戏的纯粹场域,表征在失去主体的限制后幻化为独立的存在,一切只剩下意义的冻结点,在停泊与无限微小的逃逸中谈话进行下去成为传播内容的呈现;传播的工具则完全失去客体的意义,相比于麦克卢汉的延伸,半机械人cyber 在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消弭中,在多重现实的漂移中人类对机器异化的恐惧也成为无的放矢,机器和人的界限内爆改变了传播工具的传统意涵;受众在双向交流的挤压和多重现实的解码过程中,不仅不再是被动的,而且逐渐得变成一个没有本体的不知所踪的符号,而分众也不再仅仅指大众的分隔,更是若干个分离又重塑的自我的显现。最后,互联网使媒介的时空重组功效发挥的更为充分,技术座架的改变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而且导致了社会结构的重组,风险的意涵更为多变,传统的现代性越来越呈现出鲍曼所言的轻灵的流动的特性。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