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价值观评判,即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是排斥了中间层次的 极端评价。二元价值观评判是人们看待事物很常见的倾向,它往往不 是根据事物本身的多种可能如中间性、过渡性情况,而是根据自我对 事物的简化的两极判断。
日常用语中许多对立的成组概念反映了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并反过来强化了它,例如,"是非","昼夜","黑白","美丑","爱恨" 等等。赛佛林等人认为,"这是因为,在描述一种情况时通常只有两个相反的词可用"。就一般对事物的表述而言,二元价值评判带来了 日常交流的简化和方便,但同时也易于使人们思维简单化,忽视和扭 曲事物真实的复杂情况,实质上导致了人们相互沟通及理解的障碍。 当事物涉及价值观、民族感、国家意识等问题时,二元价值评判常常
显得格外突出。
习惯性的"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可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进行传 播活动造成干扰和障碍,它显得过于简化,只将自认为的"正确与错 误"、消极与积极"、"乐观与悲观"等预设的想法投射到所关照的事 物上,无法客观理性地"分析"事物的真实情况,或将人们之间的沟 通行为引向死胡同,对立双方找不到或不想找到协商调和之路。"辩 论"常常是二元价值评判的典型显现。
许多人自小养成了单一以好、坏两极标准理解艺术形象的习惯。 比如,看电影要迅速搞清楚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一旦作 品企图表现生活的复杂性,在艺术作品中出现了不知"好、坏"的形 象,他们的思维就陷入困境。 二元价值评判与"晕轮效应"在认知心理上有较强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