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名词解释

2021年6月29日传播名词评论1,065

晕轮效应名词解释

晕轮效应是一种影响人的知觉的心理因素,是指人们将自己认定 的对某事物局部的看法推广至该事物整体或与之产生联系的其他事 物的认知心理。这种认知常常产生以点盖面、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 也称为"光环效应"或"光辉泛化法"。

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及看待事物时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能说晕 轮效应全是负面意义,在人们对各种事物的一般归类及建构价值观的过程中它也许是必要的。但是,它产生认知偏差的可能性很高,同时, 人们很难意识到这种偏差,而且常常拒绝承认,造成认知障碍。

晕轮效应实际上是一种对事物或人的指涉"优劣、好坏"的单向 整体评价,即只产生积极评价或消极评价两个极端。前者指将通常认 为是"好"或"对"的"常识化"标准与某事物或人联系在一起,或 将某事物或某人的局部"好印象"推广至该事物或人的整体,这可以 称之为"天使效应";后者正好相反,可以称之为"恶魔效应"。这种 单向推广式的整体评价可能源于认同的社会文化规范、意识形态或个 人性格及好恶,这些使人们形成对事物先入为主的一般感知框架或参 照,并据此判断事物,对其贴上标签。

常见的"爱屋及乌","一俊遮百丑","以貌取人","好学生坏学 生"的简单区分,对某个"好人"做了坏事的"难以置信",以及"明 星效应"等等,都是"晕轮效应"的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曾做过一个心理实验:让一位演讲者在某大学 两个班分别作内容相同的演讲。演讲结束后,甲班学生与演讲者攀谈 积极,而乙班学生则对其冷淡回避。同一个人的同样演讲,结果为何 反差巨大?原来演讲前凯利曾对甲班学生说,演讲者是如何热情可亲,而对乙班学生则说,演讲者是如何不易接近,结果"天使效应"与"恶 魔效应"均如研究者预先假设的那样出现。

晕轮效应极其普遍而显得自然而然,它广泛地被运用于各种领域 的宣传中,人们不会留意到它实际上很可能是囿于偏见或被操纵的, 其中也许还包含有欺骗。

产品名称与广告及各种商业宣传是最频繁运用晕轮效应的地方。 产品的名称通常使用好字眼,这虽然不能进行简单指责,但有时光辉 的名称会被用来掩盖产品的低劣;广告常常将好的事物、时尚的高科 技概念、明星、受尊敬或信赖的人与产品联系在一起。例如,"自然、 绿色、环保"是"好"事物,"专家"是值得信赖的角色,明星总是 被崇拜的偶像,这些在广告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被操纵来影响人们对 产品的认知。这类晕轮效应有时同样可能会有某种程度的刻意欺骗。

美国的新教伦理传统强调储蓄和节省,因此,说服人们采取分期付款买东西的关键在于避而不谈"债务"而强调"信用"这个字眼(D·贝 尔,1976)。而在中国,"提前享受"、"今天用明天的钱"的鼓动所虚 构的现代感、自豪感遮蔽了以往对"超前消费"的担忧或恐惧。

政治、政策、社会文化规范以及国际关系的宣传同样很自然地在 运用晕轮效应。"破坏城市形象"的概念很容易给"揭露问题"的报 道带来恶名;将"独裁专制"、"无赖"、"恐怖主义"与某些团体或国 家联系在一起,便使人们形成对其整体上的"恶魔效应"认知;将"打 击恐怖主义"、"推翻独裁专制"与发动战争联系一起,战争便是"正 义"的,形成对之的"天使效应"认知;"新欧洲"与"老欧洲"隐 喻了"前进"、"生机勃勃"与"保守"、"衰落陈旧"的认知差别。1991 年海湾战争中,媒介表现的是"美国的炸弹总能击中目标,而且击中 的往往是物体,而不是人"(史蒂文森,1995),于是美军的轰炸是"理 性与人性的轰炸",这与媒介表现的伊拉克对以色列"不分青红皂白 的飞毛腿导弹攻击"形成"互文说明"。

晕轮效应与"二元价值评判"及"刻板成见"在认知心理上有关 联性。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