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生平简介

2021年4月19日传播名人评论1,556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年7月21日 [1] —1980年),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1933年在加拿大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学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1934年在同一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不久到剑桥大学留学,继续文学方面的研究;1942年获得剑桥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机器新娘》(1951年)和《理解媒介》(1964年)。

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生平简介

人物生平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年-1980年),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思想家。

麦克卢汉1911年出生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顿市,他于1933年在加拿大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学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1934年在同一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不久到剑桥大学留学,继续文学方面的研究;1942年获得剑桥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多所大学执教。其间出过许多巨著,在社会上有莫大的影响。于1980年12月31日去世。

麦克卢汉一生勤于学问,拿了5个学位,完成了几次重大的学术转向:工科——文学——哲学——文学批评——社会批评——大众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终于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思想家之—。麦克卢汉的著作如天书,文字诡谲俏皮书信则明白如话。

麦克卢汉在对传播的研究中进行了独特的探索。他试图从艺术的角度来解释媒体本身,而不是用实证的方式来得出结论。在这种艺术的探索中,麦克卢汉得出了那个后来震惊世人的结论:"媒介就是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作为一位文学学者,麦克卢汉以诗人的想象力来探索语言的极限,而不是接受那些现成的教条。诗歌艺术为文化定位和感觉意识提供了新的视角。麦克卢汉欣赏诗歌语言的艺术特征,在他的著作中多处可以看到诗歌的影响。麦克卢汉认为在技术特别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里,人们如果不想成为文盲的话,或者在"媒介本身直接影响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意识的情况下"不成为被动的受害者的话,就必须采取艺术家的态度。"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扭曲的暴露总是最敏感和最机智。"

1964年麦克卢汉出版了他的《理解媒介》,在该书的第一章第一段里,他这样写道:"在我们这样的文化中,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把所有的事物都分裂和切割,以此作为控制事物的手段,如果有人提醒我们说,在事物运转的实际过程中,媒介就是讯息,我们难免会感到吃惊。""严肃的艺术家是仅有的能够在遭遇新技术时不会受到伤害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认识感觉变化方面的专家。"

用艺术的方式进行探索,就意味着放弃逻辑推理式的话语,放弃因为、所以那类的推断。麦克卢汉说:"我不解释,我探索。"当他说他探索的时候,他指的是他喜欢发现和辨识、用双关语等类似的技巧,而不是利用逻辑分析和实证测试等学院派的传统做法。他在学术上的艺术尝试,以及传统社会科学界对媒介本身研究的忽略,使麦克卢汉的理论在他毕生工作的学术圈里要遭到冷遇。

 

麦克卢汉著作及影响

1951年,麦克卢汉第一本专著《机器新娘》出版,这本书广泛分析报纸、广播、电影和广告产生的社会冲击和心理影响,但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直到六十年代初,麦氏依然不名一文,在大学教英美文学。衣着随便,丢三拉四,清瘦的面相中透出几分厚道。在时尚的美国学界看来,这个北美人像是个不合时宜的堂吉诃德。但接着他的二本著作出版:《谷登堡星汉璀灿》(1962)、《理解媒介》(1964),一时间令人叹为观止,在人文学科领域引起强烈震撼。《旧金山记事报》称为 "最为灸手可热的学术财富"。到了1965年秋天,《纽约先驱论坛报》不得不宣告该书的作者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依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一夜成名的麦克卢汉到处演讲,听者如云。记者描述说:他获得了人们"以偏执狂似的不可抗拒的信仰所赋予的、罗马祭师才享有的那种魅力"。

人物评价

褒之者

褒之者宣告他是"继牛顿、达尔文、佛洛依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是 "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1964年12月28日的《国家》杂志,把麦克卢汉列为风云人物;1965年的《读者指南》列出四篇有关他的文章,分别刊载于《评论》、《纽约客》和《哈泼斯》。一时间,"麦克卢汉热"风靡美国,他的著作也成为畅销书。1966年至1967年,这"热"潮达到顶峰,美国最著名的几十种报刊如《幸福》、《新闻周刊》、《生活》、《老爷》、《全国评论》、《党派评论》、《纽约客》、《新墨西哥季刊》、《周末评论》、《花花公子》等,都刊登了有关麦氏的文章。

贬之者

贬之者骂他是"通俗文化的江湖术士"、"电视机上的教师爷"、"攻击理性的暴君"、"走火入魔的形而上学巫师"、"波普思想的高级祭司",在历史决定论的祭坛前为半拉子艺术家做"黑弥撒的教士"。攻击他"出尽风头,自我陶醉,赶时髦,追风潮,迎合新潮。可是他错了"。宣判他的文字"刻意反逻辑、巡回论证、同义反复、绝对、滥用格言、荒谬绝伦"。

批判者

1、麦克卢汉的出现仿佛天外来者,其刚出现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在"麦克卢汉热"期间,几乎所有的美国新闻与传播系的学生都曾经读过或打算阅读他的相关著作;1968年尼克松竞选总统期间,他是其中重要顾问之一。但在他死后却又很冷漠的对待他及他的观点著作。

2、麦氏著作很难理解,这是他死后遭受冷遇的重要原因之一。

3、他在演讲和著作中出尔反尔、自相矛盾的做法遭到众多批评。

4、他在言论上的神谕性和论述上的极端性也是公认的缺点。

客观者

从长远和客观的角度看,麦氏在传播研究上是个有贡献并且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对现代传播媒介的分析深刻的改变了人们对20世纪生活的观念,特别是当代青年人的观念。他同英尼斯一样的技术决定论思想固然错误,但他着眼于传播科技的历史影响的研究至少是对长期局限于媒介内容的短期效果研究的一种补充和丰富;他对传播科技本身的形式的发明或进步便是改革的动力和不靠"内容"而起作用的论述,是对以往那种媒介不起作用、只有内容才起作用认识的一种修订和完善。他使传媒业与现代文化变迁联系在一起,他使传媒业成为当代学术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他提升了传媒业的理论含量。简言之,因为这个人的惊人之论,人们开始意识麦克卢汉

马歇尔·麦克卢汉

到:传媒业不再只是谣言诽闻的发源地,不再只是强词夺理的场所,不再只是牟取暴利的超级工厂;而是当代社会最具有创造活力的文化形态,是改变我们生活的最直接的动力。他预言的地球已成为小小的 "地球村"的浪漫情境,不仅让当代人兴奋不已,而其着实成了当代科技工作者奋斗的目标。

《理解媒介》业已进入经典的学术殿堂。麦克卢汉早已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理论家。1964 年,这本书横空出世。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是讯息","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媒介使人自恋和麻木","我们正在回到重新部落化的世界","西方文明的整个观念是从拼音文字派生出来的",印刷术、广播、电影是"热"的,口语、手稿、电话、电视是"冷"的……有人说,这些观点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既使人半信半疑,又令人心驰神往。既使人震惊迷惑,又令人耳目一新。

然而扑面而来的数字时代、网络生活、虚拟现实、赛博空间,使一切攻击不攻自破。信息高速公路证明,他是对的!20世纪90年代初,吹响网络时代号角的《在线》杂志,从创刊号起,就在刊头上把麦克卢汉供奉为"先师圣人"。"在线"一族供奉他为祖师爷和开山祖,虽然他并不懂技术。

40年前,麦克卢汉像是一个"幽灵",一个独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他独自孵化出了一种全新的思想:媒介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他潜心研究传播、电脑等电子技术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他成为新技术媒介的教师爷,又是技术革命的传教士。40年后,他播下的种子长成了信息网络、虚拟现实。

世界范围的"麦克卢汉热",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时间不长。麦克卢汉热,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到冷落的麦克卢汉,终于在数字时代复活了。这是理性的回归,也是历史的必然。历史是公正的,在学术殿堂里给他留下了神圣的一席。学界是清醒的,纠正了过去对他的误读。

这一次的热,可以用亚马逊网上书店的书目为证。这个书店可供出售的有关麦克卢汉的著作和他本人的著作一共有28种。与此相反,托夫勒、奈斯比特、亨廷顿、福柯、赛义德这些在中国红得不能再红的大牌人物,不是只有寥寥几种,就是根本没有一席之地。

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语录

媒介即信息。

鱼到了岸上才知道水的存在。

我们塑造了工具,然后工具塑造了我们

在任何情况中,10%的事件引起了90%的事件,我们忽视了那个10%,却被那90%震惊。

外表了不起的女郎走路和行为的样子,好像是说,她把自己看成是精致的物体,而不是觉得自己像一个人。

我从来没有把探索的结果当作揭示的真理。我没有固定不变的观点,不死守任何一种理论——既不死守我自己的,也不死守别人的。事实上,如果后来的发展并不能证明我的观点,如果我发现自己的言论并不能有助于对问题的了解,我随时准备抛弃我就任何课题发表过的言论。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