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农一韦弗模式

2021年6月11日传播名词评论851

香农一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之一,1949年由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首次提出,又称为"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其内容主要描述电子通信过程,为传播过程研究更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名词解释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在这个模式中,传播被描述为一种直线性的单向过程,包括了信息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息接受者、噪声六个因素,这里的发射器和接收器起到了编码和译码的功能。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收到噪音的干扰(例如,在收看广播电视节目时,天线接收功能不好,电视信号弱而非电视信号又过强,造成图像不清晰;教室里光线过强,影响了显示在屏幕上的投影图像的清晰度;教室外过道上的谈话声过大,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授课及学生听讲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噪声的影响),产生某些衰减和失真。 [2]

背景

香农——韦弗模式中第一个传播过程的模式是由贝尔电话实验室的香农(ClaudeShannon)提出的。开始,由于香农的工作背景,他只对传播的技术感兴趣。后来,他与韦弗(WarrenWeaver)合作研究,使得这个模式在其他传播问题上有了更广泛的应用,通常称为香农——韦弗的传播模式。尽管以后人们又开发了许多传播模式,但是香农——韦弗模式让我们能确定并分析传播过程的各个重要阶段和传播要素,因而非常有用。

应用

适应领域

香农——韦弗模式为传播过程研究更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导入了噪声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
通过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
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

局限性

香农——韦弗模式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的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所以不能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在考察人类的社会传播时,反馈因素和环节是不容省略的,这是因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的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互动是社会传播的本质特征,离开了反馈便不能说明这种互动性。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