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喻与隐喻

2021年6月17日传播名词评论702

换喻与隐喻

隐喻是一个修辞学术语,表示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或者 是把未知的东西转换成已知的术语加以传播,受者通过积极的、联想 的解码行为认识包含着意义的转换,从而理解未知的东西。隐喻强调 能指与所指的相似/对应关系,属于系统范畴。在隐喻中,替换性联想占主导地位。隐喻不仅体现在语言文字上,也体现在视觉形象中。 换喻(又译"转喻"),指用某一物的某一属性或部分喻指此物的 全体,或用全体喻指部分,强调毗连性关系,属于组合范畴。在换喻 中,组合性联想占主导地位。任何一种符号可以同时以隐喻与换喻的 手段运作,但它们执行的功能并不相同。

从性质上说,隐喻是再现的,强调事物的同一性;换喻是还原的, 强调事物的外在性。就描写功能而言,隐喻表明两个客体之间具有许 多明显差异;换喻以隐含的方式比较两个不同客体,通过二者间相互 还原的关系形态解释现象之间的差异,它看上去更加自然,甚至使人 认识不到另外一个转喻可能给同一整体以完全不同的画面。二者都是 语言自身提供的运作范式,它们通过语言作用于意识,意识可以根据 这些范式预设认知上有问题的经验领域,以便对它们加以分析和解 释,这就是说,它们为思想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解释范式。

相对而言,对隐喻的研究超过了对换喻的研究。西方对隐喻比较 系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和《修辞学》 中,多次提到了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认为隐喻是以一个词替 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此 后的隐喻研究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贬斥派"(depreciators),认为隐喻对思维的发展影响甚小,有时甚至有害;另 一种是"赞赏派"(appreciators),认为语言和思维过程中充满了隐喻,人类思维本质上是隐喻性的。

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受到当代语言分析方法论家的广 泛关注。真正将隐喻从研究中发展出"换喻"概念的是语言学家雅各 布森。他认为语言具有两个最基本的轴:隐喻和换喻,它们是产生意 义的基本机制,也是语言二元对立的典型模式,是语言符号形成的选 择和组合两种运作方式的基础。隐喻是人类用已知事物的特性来指称 未知的或新的事物,以便理解世界、自身及其之间的联系,表现新的 经验。隐喻的植入是很复杂的,符号和生活都充满了隐喻,几乎所有 产生词汇联系的选择都依赖于暗含的隐喻。隐喻提供了词与词的替换 功能,换喻则是一个意义邻接链,一种词至词的排列功能;隐喻是语义性的,换喻则是句法性的。雅各布森认为,现实主义小说是转喻的, 戏剧可以看作是隐喻的,在同样的原则上新闻也是转喻的。

在"修辞学转向"背景下的科学修辞学研究中,作为一种最重要 修辞手段的隐喻,已成为研究的焦点。隐喻研究既是当代英美分析哲 学传统下语言哲学和科学哲学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大陆人文主 义传统下解释学理论及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关注热点。

隐喻不应该仅仅被当作一种语言工具,还要认识到它作为一种基 本的思维工具的本质、意义和价值,这一点更为重要。隐喻思维蕴含 着某种超越外在现实世界的意向,体现了人类意识与精神活动的原始 结构和方向。在本体论上,隐喻的地位被大大地提高,人们已经从一 种语言修辞现象上升到认知和思维的一种内在的、本质性的结构层面 来重新发现和认识隐喻;在认识论上,隐喻不再被看作仅仅具有文学 意义上的审美功能,它所特有的科学认知功能也逐渐被揭示出来;在 方法论上,隐喻研究被置于更广阔的研究视域内,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被广泛采用。现在隐喻的研究已从单一的修辞学角度,发展到逻辑学、 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传播学 等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