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观察法名词解释

2021年6月24日传播名词评论1,671

实地观察法名词解释

实地观察法是一种对收集资料以及建立研究假设十分有用的方 法。这种方法要求研究者到事件发生的现场去观察收集资料。

根据研究者对其所观察的事件或行为的参与程度以及研究者真 实身份的隐蔽程度,实地观察可分为四种情况:身份明显的旁观者(不 参与事件,观察者的身份为研究对象所知晓);身份明显的参与者(参 与事件,同时研究对象也知道研究者的真实身份);身份隐蔽的观察者 (不参与事件,同时研究对象也不知道研究者的身份或没有意识到研究 者在场);身份隐蔽的参与者(研究者参与观察对象的活动而且观察者 的身份不为人所知)。比如,要研究大学生对电视足球赛的收看情况,你可以选择以隐蔽的身份加入其间,观察他们收看比赛的地点、时间, 收看时的言行等等。

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依照研究的目的、研究对象的合作程度以及 研究道德来确定。通常情况下,隐蔽的观察能获得更为真实可信的资 料,但对研究对象而言却可能形成一种实质上的欺骗,特别是在以隐 蔽的身份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时,这种道德考虑不能忽视。

实地观察法多用于正式研究前的实验性研究,以帮助研究者建立 研究假设。但对于难以用量化的研究方法进行的一些研究,比如对边
远山区村民接触大众传媒的情况的研究,采用量化表以及一些量化问卷可能无法完成,采用实地观察则能获得较详实的信息。实地观察法 最大的优点是研究对象处于行为产生的"自然"场景中,因此可以提 供可信的、丰富的细节信息。

实地观察法的不足是:观察对象样本比较小,代表性不高,研究 的结论难以推及整体情况;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的主观思维往往会 影响观察的角度和侧重点,从而影响结果的有效性;同时,由于观察 者的出现,观察对象的行为可能会受影响而表现不同于往常,这样得 到的观察结果无法说明观察对象的真实状况。

实地观察法有以下 6 个步骤:

1.选择研究场所。选择的场景需要是观察现象频繁发生的地方,而且场所必须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可以使研究者获取充足的资 料。传播学者安德森(1987)建议,研究者应选取 2~3 个场所,然后比 较其优劣,作出恰当的选择。在选取场所时,应该避免选择自己熟悉 的或者与自己有直接联系的场所(如自己的办公室),因为研究者对这 些场所的已有观念会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2.获准进入场所。研究获得进入某一场所的难易度取决于两个 因素:一是场所的公共程度如何,二是被观察对象愿意与否。进入公 共场所观察公共性的行为较为容易;对于私人场所的行为观察,要想 获准进入则相对较难。

3.抽样。实地观察法中的抽样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选取多 少个群体或个体进行观察;二是指对观察场所中人物的哪些行为和现 象进行观察。因为研究者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紧随观察对象,记录他们 的任何行为。研究者多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抽取相关人群作为样本, 并观察与研究目的直接相关的行为表现。

4.资料收集。传统的资料收集工具包括纸和笔,现在录音机、 录像机等设备已成为主要的资料收集工具。比如,用录像机记录家庭 成员收看电视的习惯。除了用实地观察获取第一手资料外,研究者也 常运用另外几种方法收集资料,它们包括:记日记。这包括研究者自 己研究心得日记,以及要求观察对象记日记以更多地了解观察对象的 活动;无干涉观测。运用这种方法,研究者可以获取与研究目的相关的、自然发生的现象,克服因观察者的出现而导致被观察对象的反应 性表现。在无干涉观测中,研究对象并不知道自己在为研究项目提供 资料,前面提到的隐蔽性观察就属于此类。无干涉观测还包括观察与 研究目的相关的其他现象,比如从书本的磨损程度或书本上尘土的积 累程度来看学生对书本的使用情况;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已 有的文献包括公共文献和私人文献,这些文献可以给研究者提供丰富 的资料。

5.资料分析。研究者先要对原始资料进行分类归档,然后才对 资料进行分析。

6.退出观察场所。观察者一般都有退出观察场所的计划,当被 观察者知道研究者的真实身份,或研究者自身并未深入地参与被观察 的活动时,研究者退出比较容易;但是当所观察的群体并不知道研究 者的真实身份,而且该群体已经对研究者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时,研究 者的退出会对群体造成影响,这时特别需要研究者运用一定的技巧来 减少副作用。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